所在位置:论坛首页 -> 商祺企管 -> HR学员专业讨论、资料下载区 -> 人力资源战略 -> 国内权威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文章集合
发表新的主题 发起新的投票 回复话题
 标题:国内权威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文章集合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2楼

彭剑峰:劳动法从根本上提供了一种信任基础

 彭剑峰:

  谢谢主持人。其实三个问题都很大,作为一个企业来讲,不可能没有问题。其实我们每年都在谈问题,我们每年都提出十个问题,但是这十个问题每年都存在。企业就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也是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国家也是走到今天,能不能保持持续的繁荣,企业走到今天,能不能持续发展。要想保持持续的繁荣,要想保持持续的发展,就必然会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阶段性的,第一个问题关于《劳动合同法》来讲,我觉得这次新的《劳动合同法》,我的评价还是正面的。在中国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信用的问题,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老板和员工之间相互不信任,这是最大的问题,双方之间没有信任的基础。所以,员工对企业不做出承诺。《劳动合同法》从根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基础,使得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法律的平台,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贡献。

  第二个,就是对人基本权益的尊重。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发展方向,所以任何一个法律来讲,第一要代表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个要解决最基本的企业的一些问题。但是到了操作层面上,在推行过程中,面临现实人力资源管理很多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讲,尤其是高科技的企业,如何保持企业的持续活力,我认为这是《劳动合同法》的问题,要完全按照这个来做的话,确实面临很多问题。就像我们这样到了40多岁,基本上处于工作倦怠期。到了这个阶段,是竞争淘汰的时候,要把一部分人淘汰出去的时候,这时候说不能淘汰了,那确实对一个企业的持续来说面临问题了。一个企业如何保持,不是如何回避,如何在法律约束条件下,如何为企业的持续活力寻找出路。不要从根本上跟法律对抗。一个法律颁布了,所有的企业,都想着办法跟你搞对策的话,就说明这个法律是有问题的。现在是所有的企业,绝大多数的企业,像王石这样的,像万科这样的很少。我中午和王石吃饭的时候,他骨子里面是西方的文化体系,是基督教的文化基础。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跟着这个法律对着干的话,这个法律就有问题。好在中国人的柔性很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人总能够找到办法来应对。企业家的智慧是有的,所以不用担心这个法律的问题。

  第二点,就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质变时期以后,人才的短缺问题。但是,我认为我很赞成刚才中粮所谈的观点,中国最缺的人是领导人才。中国面临三个领导层次的领导人的缺少,一个是第一代企业家和第二代企业家接替的问题。中国过去的企业家又是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形成一个团队,可持续发展领导力是短缺的。第二个中国企业做到今天来讲,很多企业已经形成几百个亿,上千个亿的规模。这些企业家产业领袖的气魄、境界能力不够,所以就出不来产业领袖,所以现在是产业领袖领导力的短缺。第三个是中国企业家的国际化能力的短缺。我们大部分企业家都不会英文,所以国际化过程中,国际化的领导力是短缺的。这是企业家团队的问题,领导力的问题,中国不是没有机会。这是我认为我们最大的人力资源问题。这是现实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人力资源问题。这是我们所讲的所谓但短缺,只要解决了企业家的问题,解决了团队的问题就好说了,如果这个瓶颈不解决,这个七寸就掐在这里了。

  第三点,现在都有一个结论,说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时代结束了,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结束了。我认为中国还远远没有到高劳动力成本的时代,只是说现在,一般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应该是说在高工资增长的条件下,如何持续保持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比如说大学生,我记得97年,在华为一个大学生就是五千块钱,现在十年以后,四千块钱,你说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吗?没有提高。我记得那时候在深圳就是这样的,那时候在深圳就是四、五千块钱,现在还是这样的。另外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跟全球的劳动力成本相比,我估计还要二、三十年,所以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在未来还是低劳动力成本,只是说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保姆要做到美国91年的时候,还得涨50年,那个时候他们是74美元,现在的保姆一个月才1200块钱左右,有的还是800块钱。现在房价涨得很厉害,日本东京最贵是168万/平方米,北京最贵才9万/平方米。还应该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现在还有空间。我们这几十年的改革是剥夺农村的劳动力所获取的高经济增长。未来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新的经济发展,不能再剥夺劳动力了,中国的城乡差距太大了,如果这个差距再持续下去,老百姓就会揭竿而起,就得通过这种方式,大力提高工资。所以要换一种思路,如何去提升企业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去优化这种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整体系统的竞争能力,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谢谢大家。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09 15:29:49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3楼

持续提高人均效益  建设高绩效企业文化(转载吴教授个人博客) 


  已经连续三年参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评选工作,通过今年我们会看到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这种变化我想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今年第五届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案例我得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发现,我们的企业文化开始有口号、仪式、活动转向行动,企业文化不再像一面旗帜一样,飘荡在企业的半空。

  第二,企业文化由浮华转化了朴素,一些以人为本、顾客是上帝、世界一流,但是今年我们看到的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愿景和使命更多的转为理性和朴素。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由飘荡的半空转到了落地做实。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确实做了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而不是虚的。 


  第四,企业由高层的推动转向了全体员工的信仰。我们的企业文化从高层推动这是必要的过程,如果企业文化仅仅在高层,那么这种企业文化也仅仅是企业家头脑中的一种假设。

  最后,企业文化有做势到做实。我们企业更多的把企业文化放在网页上、手册上、墙壁上,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案例中,我认为企业文化有一种重要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现在的许多企业文化还没有做实,如果对第五届全国企业文化活动做一个总结就是“做实”或者叫“朴实”“理性。


  我们在一些案例、论文中看到了一些不太愿意看到的东西,我们的评选是通过评选产生的,发动员工集思广益,无非是简单的模仿。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核心的东西,我特别欣赏一句话“企业文化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只有看得高站得远的企业家才能做到。


  企业文化不是学雷锋,不是秋游,但是我们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展示这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重要补充,但不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不是人云亦云的说法。我们搜索一些关键词会发现,在我们的许多企业中,企业文化搜索一个关键词“以人为本”。我没有做过具体的统计,但是有80%都是这样说的。


  企业文化我们看到了一些现象“不聚焦”。企业文化有各种表达方式,不同的企业确实企业文化、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但是成功的世界级的企业中的核心都是高绩效文化。为什么说是高绩效文化,有几个原因:企业的本质是生活在激烈的市场过程中;管理的本质是要提高效率;经营的本质是要盈利;员工的使命是要付出;竞争的使命在现阶段主要是价值;客户的需求是价值;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投入和产出。这些都要求我们的企业文化必须聚焦高绩效的企业文化。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能够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的提出高绩效文化的企业,不太多见。为什么是高绩效?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国外已经早有研究,我们有一个资料,高绩效企业文化的属性,作为高绩效企业文化,员工有参与感;有明确的价值观体系;高层领导以身作则,推动文化和战略;高层经济关注组织绩效;良好的氛围;以结果为重;有序的流程、量化的管理。


  为什么是高绩效文化?我们看世界级的领先的CEO的一些感悟,郭士纳认为:最优秀的领导人会给自己的公司带来高绩效的公司文化,这句话是IBM前CEO讲的,拥有高绩效文化的公司就一定是商业领域的赢家,而且员工对公司的忠诚程度很高,除了自己的公司,不愿意到其他的公司。  在中国很有人气的韦尔奇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在我们的企业里建立一种绩效文化。


  持续的提高人均效益,建设高绩效企业文化。这是国内一家企业提出来的,是深圳华为公司在企业文化的一个理念。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现在众说纷纭,概念、定义很多。我自己想不要局限于具体的概念和理念上,我想对企业文化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的重要程度要高于公司的有形资产,而且高于产品品牌的无形资产。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来看,也是回报巨大的。哈佛大学科特教授做了一个实证调查,他得出两个结论:  1、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  2、企业文化在下世纪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要素;


  他是90年代说的,下世纪正好是现在。下面是科特的研究,科特找到207家公司,对他们11年的经营业绩进行比较,然后把公司分成两类,一类是文化特征非常明显的,另一类文化特征不明显的,模糊不清的。然后有四项指标来反映企业文化到底有没有用。我想看过这个资料以后,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就毋庸置疑了,因为数字不会说谎,事实胜于雄辩。企业文化确实成为重要的经营力量,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确实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第三,对案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补充。企业文化应该是对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实践的提炼和总结,不是外在的借鉴和引进。企业文化确实不应该,各个企业都差不多,没特色、人云亦云。我觉得这个应该进一步挖掘、思考,在我们智慧、理念的作用下,把自己公司的文化提炼出来。不是外面流行什么,我们用什么。


  第四,各个企业的文化,都谈弘扬企业文化,但是问他企业文化是什么,答不出来。高层都不知道,员工怎么被教化呢?另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发散,一方面讲顾客是上帝,另一方面又以人为本,当这两个产生矛盾时,怎么处理?一方面强调绩效,另外一方面又强调公司是家。有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在企业的机制、组织、流程中,必须得到后者强有力的支撑,否则企业文化永远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我们将来有一个很大的领域,使我们的制度有文化,使我们的机制有文化,使我们的制度、机制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杠杆,使我们的制度、流程作为弘扬企业文化的重要力量。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可以看到还是做得不够。


  比如IBM的文化,结果、导向、执行、团队。在IBM的机制内部,IBM对员工的考核也是三项,IBM的执行是考出来的,不是弘扬出来的。因为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就是IBM文化的三方面。现在我们的企业确实缺少制度文化层面的文化建设,还是意识层面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最终应该体系在企业的文化运作、业务运作和员工的行为结果上。企业是否有优秀的文化必须有企业的产品、服务来验证,现实的经营管理成果是检验企业文化的唯一标准。


  今年我和许多企业打交道,不是咨询,也不是讲课。洗衣机坏了、热水器漏水了,这些都是一些著名企业。我们感受他们的内部文化,尽管企业高喊着责任、诚信、上帝,但是一旦让企业掏钱,我觉得充分显示企业没文化。


  在一家医院挂着把病人当亲人,转了一圈,发现上当了,哪有那样把病人当亲人的?去掉一个字,把病人当人。我们的文化一定要和我们的价值观、员工行为、服务结合起来,说一套做一套更容易人气翻转。不要挑战消费者的智商,消费者是对企业文化最好的检验和认同。


  一个企业文化的优劣必须有企业可持续的经营实践来判断,说不重要,做重要。尤其是当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才是企业文化最好的检验时期。百年老店和长寿公司是优秀企业的文化标志,所以获奖不重要,活着更重要,能够持续的活下去。像同仁堂那样,同仁堂卖了三百多年的药,不是因为秘方,是因为文化。一个重要的文化支撑了长期的活着,我想文化作为长期的持续的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文化解决的不是短期赚钱的问题,有文化的企业赚了钱,没有文化的企业也赚钱,说不定赚得更多,因为它没有价值观,可以坑蒙拐骗,比如说最近的“红心鸭蛋”、“福寿螺”。  企业文化就是刨松土地,浇水、施肥、让种子、开花、结果我们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打造一个好的平台,打造一个好的舞台。我们国家不缺少优良的人力资源种子,中国人非常聪明,中国人吃苦耐劳,中国的人力资源规模非常大,根基也非常深厚,我们缺少的是这些种子生长的沃土、春雨和阳光。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我觉得一次会议、一次获奖只是一个简单的里程碑,也是我们企业文化迈出的一小步,但是这是伟大的一小步,有了这一小步,我们才能迈出更大的一大步。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0 22:51:48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4楼

构建有活力的薪酬体系(转载于吴春波教授的个人博客)

最近一两年,关于人才流失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业界的关注,如何利用最灵活的薪酬体系来招聘、留住和激励人才,也成了众多中国饭店业领军人物日夜为之殚精竭虑的难题。


中国企业缺什么?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中国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出于善意的法律,但其积极效果并不一定像立法者所期望的那样。相反,它会使中国企业的内部机制和核心竞争力受到很大的损伤,会使中国的就业形势受到很大的挑战。有学者指出,这部法律实施后,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将提高5%—40%,饭店业也不会例外。如同我国的其它行业一样,饭店业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的挑战。


劳动力成本提高40%!这对中国饭店业会是怎样的局面?很惨。中国饭店行业可能会因此失去一次改变内部机制、用人机制和改变人力资源结构的大好机会。


从实践来看,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国决不缺优秀的企业家,决不缺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也不缺潜力巨大的市场,更不缺非常好的历史机遇。


那么,我们到底缺什么?我们缺的是培育人和让人成才的机制和制度;缺的是优秀人力资源成长的土壤和舞台;缺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工具和方法;缺的是人力资源的经营模式;缺的是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我们的员工为什么往其他行业流失,这就说明饭店业人力资源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什么秘诀,但有底线和真理。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赚钱,赚谁的钱?对饭店业等服务行业来讲,商业模式就是客户化,把客户服务好了,企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收益。所以,企业文化应该坚持高绩效导向,讲究效率、讲究改进和改善。现在很多的企业一谈企业文化就是以人为本,我认为这里的人首先是客户,饭店企业必须是以客户为本,以员工为本只能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前提。


很多企业都试图贯彻客户化,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味道全变了,变成了“奴性化”,平时多是得过且过,一旦有领导来了,管理立即上去了,服务水平也上去了,不会笑的也会笑了。


俗话说,在商言商,企业不要把更多地精力关注商业之外的东西,做企业最大的秘密就是回到企业的基本面去思考,下雨打伞,实事求是,该干嘛就干嘛,哪里不足,就及时改进。


人力资源管理做什么?


如今,人力资源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绝大部分企业把人事部已经改称了人力资源部,但干的还是人事那点儿事,一切似乎还仅仅停留在嘴上,“说的时候重要,做的时候次要,忙的时候不要”,人力资源部成为了一个很尴尬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了最容易受伤的人。


人力资源管理不是简单的发工资,记考勤、培训和招聘,其目的是要建立一支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干什么都可以成功的。这支队伍不是乌合之众,应该是三高荟萃:高素质、高境界又能够高度团结。


最好的管理是没有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员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这样优秀的人才才会脱颖而出。


要培育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此二者也是生产力,也创造价值。优秀的企业总孕育着优秀的文化,但我们的文化很多是有问题的,还是卡拉OK、歌咏比赛、运动会之类的,这是文体活动,而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并使之得到制度的支撑。


建队伍、创机制、育文化。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浇水施肥,使人力资源的种子开花结果,创造价值。中国绝不缺优秀的人力资源,问题是我们的行业如何在企业内部耕耘一片肥沃的土壤,使每个人都能成长,并能达到其所追求的职业生涯的高度。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那种靠一二个人就能打天下的,饭店行业更是讲究协同作战。一个企业如果依附少数几个所谓人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我将人才比喻为铀235,搞好了就可以核发电,搞不好就要核辐射。所以,机制重于人才。


吸引到优秀的人力资源后,如何让他们持续地努力工作?很多企业提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我持不同意见。在今天物价飞涨、人们的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时代,这种提法都是虚的!竞争对手多出1000元,你朝思暮想的人才很可能就此一去不回。每个员工进入饭店业,都是渴望回报的,因此构建一套有活力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使人力资源在得到回报过程中,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就成了众多饭店企业的一件大事。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为了饭店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机制如何有活力?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机制?简单地讲,就是三句话: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凡有活力的企业,必定都是将上文提到的三句话施行得很成功的。


所有有活力的企业都可以做到这三点,而那些施行大锅饭的企业,干好干坏都一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导致企业活力渐失。


这句话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讲了30年了,但非常遗憾在许多企业还没有落地。问题就在于:让谁上,让谁下?有人说,让好的上,让不好的下。可问题又出现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关键在于有活力的机制。


任何一家酒店的人力资源都可以划分为三类人:奉献的,打工的,偷懒的。


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在一个不好的机制下,奉献者(投入大于回报)老是吃亏的,他就会反思,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怀疑,进而减少自己的投入,使投入与回报在低层次相等,他就变成打工者(投入等于回报)。同样,打工的也会想偷懒者(投入小于回报)转变。结果是,奉献者变成了打工者,打工者变成了偷懒者,最后大家都偷懒了,没有付出和贡献。


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不让雷锋吃亏的好机制,让奉献者得到更合理的回报,奉献者拿得多,打工者就会因为羡慕而向他们看齐;偷懒者将会收到惩罚,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离开公司,要么增加投入将自己变成打工者和奉献者。让小人不得志,让好人不吃亏,这样的公司就有了正气和正义。


一个有活力的机制的核心,关键是对员工利益进行调整,奉献者得到合理的回报,让雷锋不吃亏,会涌现出更多的雷锋。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先生说,华为绝对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你为公司做出了贡献,我就给你体面的回报。这样就是在用制度培育雷锋,而不是用道德培养雷锋。


企业构建有活力机制的一个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就是应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我们很多饭店企业的考核体系还非常落后,搞所谓的反向考核,下级评价上级,到了年底将干部搞得灰溜溜的;另外还有所谓的民主考核,考核哪里有民主的?本来就应该是人考人,上级考核下级。但上级评价下属,下属也会做戏。很多的企业,再小的事领导不关注都解决不了;再难的事情,领导拍桌子骂人了,就可以解决了。


如果我们能把考核制度从人评价人转为制度评价人,就会避免考核当中存在的腐败。制度评价人,就是定性评价余定量评价相结合,这个员工属于哪类人?是奉献的,打工的,还是偷懒的?


除了考核个人,部门也要考核,要弄清楚,哪些是奉献的部门、打工的部门和偷懒的部门。解决了这些,薪酬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也就实现了从给“人”发工资到给“事”发工资的转变,从以前的给工龄、学历、职称发工资,到现在的给绩效发工资,这样就是将钱这用到刀刃上,发多少都不冤枉。


在绩效管理上有几个关键性的东西:第一个是绩效考核必须自上而下,而且是承诺制,下级给上级的承诺;第二个是考核一定要量化,而且指标一定要水涨船高,这样就能促进人均效率,使持续的改良、改进和改善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薪酬体系如何保持激励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构建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制度与体系。


第一,企业必须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价值观,向员工提出企业的价值主张和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纲领。而不是把文化做成口号或仪式。


第二,企业必须建立清晰的职位描述和职位价值评价体系,明确地确定不同职位的价值创造职责,明确地确定不同职位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相对价值,从而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搭建科学的基础平台,而不是仅仅罗列一些岗位职责。


第三,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对员工及团队的价值创造过程和价值创造结果予以准确地评价,而不是模糊地考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


第四,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依据价值评价的结果,对员工的价值贡献以合理的回报与激励,而不是把工龄、学历、职称或职务作为薪酬支付的依据。


第五,企业必须建立适应职位与任职资格要求的培训开发体系和招聘选拔体系,以不断地提升员工的职业化能力和员工整体的素质。


当这些体系、机制和工具真正建立起来以后,中国企业才能有人事管理走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才能真正变为资源。


企业必须建立三大评价机制:对人资格和能力的评价;对职位价值的评价;对绩效行为和结果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薪酬酬挂钩。从而使薪酬回报与激励能力、职位和绩效,而不是回报与激励工龄、年龄、学历、职称和职务。因后者是不可激励的。


在薪酬设计时,要注意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的原则。


薪酬战略中的第一个原则——对内公平,即明确不同职位对公司发展的价值大小,以价值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员工的价值创造以回报。


薪酬战略的第二个原则——对外公平,即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相比较,公司的薪酬水平要保持竞争力,以吸引优秀人才。在饭店行业,员工流失率较低的企业,例如常常荣登最佳雇主榜的万豪国际集团,其薪酬水平在同业中都是相对比较高的。


薪酬战略的第三个原则是——员工公平,也就是严格遵循公司的价值评价体系,对同性质的工作员工的价值创造与贡献进行客观评价,让每个员工都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至于员工薪酬的具体回报方式,除了上面讲到的短期激励(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等),还包括长期激励,例如良好的工作氛围、学习与提高的机会(包括在职培训、脱产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岗位轮换等机会),以及其他福利,例如医疗保险、带薪假期、住房补贴、低息贷款等。


对于那些在饭店业干了二三十年,为公司创造了大量价值的人,应该有一个长期绩效的激励机制,例如给予持股和股票期权。员工持股有很多好处,可以奖励那些给股东创造价值的人,可以使股东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可以让员工分担公司的风险,可以让员工分享公司的成功,最关键的,可以使对公司作出持续贡献的员工把根留住、把心留住。


中国的饭店企业该如何构建以绩效因素为基础的充满活力的薪酬体系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根据与市场价格相适应的技能、知识与经验付酬;第二,根据职位大小付酬;第三,根据绩效目标达成的情况付酬;此外,还要奖酬那些对价值观的认可度及作出的杰出贡献所需的理想行为。


很多企业都对自己的薪酬讳莫如深。这里要作出区分:企业的薪酬战略与薪酬政策一定要公开,一定要大张旗鼓,让全体员工都知道,企业的薪酬向哪里倾斜,企业激励的是什么,回报的是什么?激励恰当的人和事,用适当的事激励适当的人,这才是一个企业正确的薪酬战略。至于员工的薪酬收入,应该保密,这属于个人隐私。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饭店业已经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这是大势所趋。在个关键时期,谁能制定具有活力薪酬体系,谁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幸福地活下来!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0 22:54:18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5楼

构建新机制:保持内部活力的关键 (转载吴教授的个人博客)

我国是个人力资源大国,企业并不缺少优秀的创新型人力资源,问题是那么多优秀的人力资源为什么创造不出一流的业绩?为什么我们还没有世界级的一流企业?


问题显然出在机制,没有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生成机制,没有与世界领先企业接轨的运作机制,一流的业绩不会凭空产生的。


我们缺乏的是培育与牵引人成才的机制与制度,缺乏的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土壤与舞台,缺少的是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缺少的是良好的人力资源经营和模式,缺少的是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开发工具和方法。


企业的机制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激励力和与约束力,就是能够使其内部员工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向着企业所期望的方向转化的力量。也就说,这种机制之所以有活力,在于它能够源源不断提供保持对员工的牵引,使员工持续地增加自己的投入,实现好人做好事,坏人也做好事,而且能够做更多的好事。


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企业中拥有多少人才,而在于其运营机制。一个好的机制不但能够不断地造就人才,能够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能够吸纳到更多的外部人才,能够使人才产生出高绩效,而且也能够使那些不是人才的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一个没有活力的机制,不但会消磨人才的创造力,使之变为庸才,会使人才产生负向的破坏力,还会使优秀的人才用自己的脚去选择更有活力的机制;吸引人才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让人才为企业所用。企业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决定于企业是否出手大方,而在于能否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于是否具有人才发挥其作用的舞台。


什么样的机制缺乏活力?答案无疑是“大锅饭”的机制。因为在这种机制中,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与干少,创造价值与破坏价值,奉献与偷懒,得到的评价和获取的利益是无差别的,企业员工也因此缺乏开发人力资源和提升职业化能力的直接动力。没有落差,没有倾斜,没有矛盾,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动力。这种机制对员工产生的导向是,减少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智力投入,使个人投入在低水平上保持与回报的一致。所以大锅饭现象概括起来讲,就是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工资能高不能低。在这种机制下,好人会变成坏人,好人会不干好事。


什么是有活力的企业的机制?企业机制的关键在于,不能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回报。当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不吃亏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员工增加自己的投入,因为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机制,其基本的原理在于能够激励与回报那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这就是有活力的机制与缺乏活力机制的本质区别所在。从另一方面讲,扬善必须惩恶,企业在保证不让奉献者吃亏的同时,也不能让投机者获利,偷懒者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使小人不得志,让好人不吃亏。一个企业的机制必须依赖内在的制度和体系支撑,其中主要包括:


一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涵、以绩效为特征的优秀企业文化,它为企业提供的是生生不息的长期牵引力;


二是对全体员工的激励与约束体系,它为企业提供的是持续不断的内部动力;企业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在定性上,确定谁是奉献者,谁是偷懒者;在定量上,要明确每一个人的价值贡献。其中的关键是由人评价人,转向制度评价人。企业必须通过公正的分配制度,予不同价值贡献者以不同的回报,并通过回报体系的设计,激励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


三是与世界先进企业接轨的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它为企业提供的是长期持久的推动力。牵引力、内部动力和推动力构成了企业机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对于企业来讲,可以没有资源,不能没有机制,有活力的机制更重要。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1 23:17:00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6楼

常凯称华为有三大损失 劳动合同法不能“应对”

    【编者按】11月6日,《劳动合同法》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常凯教授做客搜狐网。就近日沸沸扬扬的“华为辞职门”事件从法律角度做了权威解读。常老师点评了华为事件,认为华为此时的此举是难以摆脱“规避”嫌疑,同时也将带来三大影响。常凯教授同时称无固定期限合同其实对企业非常有利的,很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研究透彻劳动合同法,同时,常凯教授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转型,否则难以适应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以下为访谈实录:

  陈中:各位搜狐网友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搜狐IT专访间,今天作客我们访谈室的嘉宾是常凯教授,今天我们的话题是由华为“辞职门”事件引发的新法解读和深层次思考。常教授是《劳动合同法》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劳动法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劳动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在访谈开始前,请老师向各位网友打一下招呼。

  常凯:各位网友大家好!

  陈中:我先介绍下背景。我国通信企业华为准备用十亿元让近万名员工先离职再上岗,引起了很多争议和讨论。这个做法,有媒体说是规避明年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当地的劳动部门包括北京的劳动部也对这个事情很关注,媒体是非常关注的。华为方面说这不是规避《劳动合同法》,而是在进行内部的调整,常老师有什么看法?

  华为此时的做法不是最佳选择 有三大损失

  常凯: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社会都非常关注,这次讨论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华为自己声称并不是规避《劳动合同法》,仅仅是这次人力资源变革的一种正常调整。当然这一点我希望华为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这种做法的实际后果和社会影响恐怕不一定像华为自己说的这样,人们有各种猜测、各种评价我觉得都是正常的。如果说像大家所猜测的那样,真要是规避《劳动合同法》的话,这种做法很不值得提倡。而且,华为所说的“自愿离职”的“自愿”,恐怕也很难令人相信。你想想,7000多人都能“自愿”?可能会有人自愿,但你能说都是自愿吗?对那些不自愿的人权利如何保障?在这里我想提醒一句,如果企业用各种压力迫使工人不得不表示“自愿”,那么,企业将会承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就华为这一个做法来说,如果是想规避新《劳动合同法》,它不会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且会有很大的法律风险。如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调整,恐怕跟它的初衷也不一样。

    第一,社会上普遍认为它在规避法律,企业整个的形象、声誉已经是负面影响了。你不管怎么样解释,人家有人家的看法。

    第二,对员工来说,可能有人支持,比如说,可以拿到一部分钱竞争上岗。但你能够保证大家都上岗吗?而且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上岗,究竟要裁多少人,也许现在还是企业的高层机密。对企业的内聚力和凝聚力是不是有负面作用?

    第三,华为据称拿出10亿资金解决这一个问题。这个成本是不是值得出?如果遵守法律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劳动合同法》课题组组长常凯教授做客搜狐IT

  陈中:您个人比较反感企业用“规避”或者“应对”这样的字眼?

  常凯:不是我反感,企业如果要是规避或者应对《劳动合同法》,实际上就目前来说,许多企业是这么做的,或者相当一部分企业一谈《劳动合同法》怎么应对,怎么规避,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对于法律来说,不管你喜欢它也好,不喜欢它也好,你说它好也好说它坏也好,你只能是执行。不能说我认为它不好就可以规避就可以应对它,法律是不能应对的只能执行。在这一点上华为的表态非常明确,我们不是规避《劳动合同法》,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谁都不愿意担待“规避《劳动合同法》”的这样一种评价。参见常凯教授11月7日在搜狐IT独家发表的评论文章:劳动合同法课题组组长常凯:法律岂能应对?

  陈中:媒体和网民也说华为其实没有必要这么着急做这个事,您觉得是不是有点提前了,或者没必要这么做。即使签订无固定期限之后,企业照样可以把不合格的员工裁员。

  常凯:这里面涉及到华为这样一个举措的动机,当然这个动机不是我们所猜测的。我们尽可能从好的地方来推测它的做法和出发点,但是社会的另外一种舆论说它规避《劳动合同法》恐怕不是个别人这么想的,华为这次的处理方式和《劳动合同法》关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十年工龄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们的处理方式是八年以上的老职工,跟工作年限直接联系到一起,这个恐怕很难说清楚跟新的《劳动合同法》没关系。用他们的话说“先离职后上岗”,实际上是不是离职以后工龄就中断了,不是连续工作十年了,可以不再继续签无固定期限合同,不具备这样一个条件。

  如果真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先离职再上岗”,就可以从头计算工龄,恐怕也达不到。《劳动合同法》规定连续工作十年实际上是指在一个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在这个企业工作连续十年,离职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只是内部的一个调整问题。真正中断十年解除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终止了,是已经结算工资了,转办社保关系,办了失业证、下岗证等等,这样才可以算劳动关系中断,工龄可以不再计算。但是即使是这样一种情况,现在有些企业也采取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做法,我暂时给你断了然后再聘用你再招聘再签合同,中间隔一段时间或者是十天八天的。对于这种情况将来也很难能够达到它的目的,因为《劳动合同法》明年1月1号就开始实施全面执行,在这之前国家的立法机关和相关的劳动行政部门正在制订劳动合同法的一些法律解释和实施细则。对于有意规避法律的行为肯定会做出相关的规定,所以这种劳动关系中断不中断的问题或者是不是可以连续计算并不是企业采取这样一个行为就可以解决的,将来有一个法律规定,短时期的有意为了规避法律而采取的行为将来恐怕很难有好的效果。年底之前就要颁布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解释,当中对这个问题要作出严格的规定。下一步具体的法律解释和司法解释对有意规避法律的行为会做出相应的规定。不是说玩一个简单的小伎俩、小的措施,法律就管不着它了。比如说,有一些企业让员工先辞职,马上又上岗,或者中间象征性地隔一两个星期,现在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这种情况是有意规避法律,这是无效的,工龄是连续算的。对此,在马上将要颁发的相关的法律解释中,将会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

常凯:先离职后上岗不能规避劳动法规。更多视频请点击此处 

  陈中:刚才您谈到相关机构有可能做一些司法解释,华为这个事情会不会促使司法解释更快出台?

  常凯:实际华为的这种做法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在它没做之前我们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法律实施不可以想让所有的人模范执法,有一部分人恐怕会回避法律逃避法律的责任,那么对这种情况将来法律会一步步完善,针对规避法律的行为肯定会做出更加严格的规定。比如说中间离职一段时间或者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或者三个月,实际上可以证明你就是为了让工人的工龄不再连续计算,法律自然找出规制他的办法,而且相关部门正在做这方面的规定。

  陈中:昨天我们的访谈是研究华为资深专家过来座谈,他说华为在一到两年前已经开始做这个事情了,要把“沉淀层”老员工这一层改革一下。

  常凯:这样说的话华为的做法不无道理,这次华为让员工离职补偿比较高,高于法律的一般规定,一般其它企业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但是这样一个做法,先让一万人离职再上岗,这个方法可以探讨。

  陈中: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常凯:这个企业的情况我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最好,如果为了将来更好实施《劳动合同法》像华为自己这样讲的话,可以考虑我了解的国内一些企业也都在做这种准备工作,怎么样更能适应一下,原来的用工情况比较乱,比较多元化,怎么样能统一到《劳动合同法》上来,让老员工新员工或者所谓正式员工和市场聘用员工一致起来,一个起跑线一个平台但是不是采取都辞职重新再聘用,而是定岗、定职、定责、定薪,大家都归到《劳动合同法》当中来。最关键的一点,把以前的以身份管理为基本方式改变为以岗位管理,这个方式是很好的,但是华为这种做法恐怕让许多人不理解,干吗非得让他再离职呢,偏偏又是八年呢?让人浮想联翩,是不是规避《劳动合同法》,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比较困难。

一年一签形不成劳资之间的互相信任

  陈中:新法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保护员工层面,新法比旧法更有力度,媒体也说到有可能这会加重了企业和员工双方面的负担。员工在担心我签了两次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后,企业会不会找到理由把我炒了,类似华为这样的企业可能重新想办法把人力资源调整适应新法,媒体说这个可能是加重了双方的负担,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常凯:《劳动合同法》一个基本的主旨是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具体说来就是在劳动合同制度当中要能够通过《劳动合同法》制订实施来保证就业的稳定、职业的安定,首先应该考虑到劳动者就业的问题,一年一签明年不知道怎么样,劳动力流动非常大,劳动者心里非常不安。这种状况当然不是对劳动者有利的,所以对企业做了严格的规制,所以企业肯定会有压力,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企业的压力在什么地方?企业压力恐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这样一个规定的实施会不会加大企业成本。第二点,企业的用人机制将来灵活用工,用工自主权能不能行使?企业的这两个担忧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企业要发展的话成本很高,将来企业怎么会有竞争力。企业不能自主用人的话,很难调动企业整个力量发挥企业的优势。但是这个问题要全面来看,关于成本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成本是不是合适?如果说合适,我们加大了企业难以负担的很不公正的,当然这是不对的。但是我们原来的成本很低,没有达到适度的成本或者公平的成本,这个问题就可以改变了。现实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成本已经超出了,而是我们的成本过低,或者说20多年来企业的基本竞争手段以低劳动成本为竞争手段,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常凯教授:劳动成本过低现状目前非改不可。更多视频请点击此处 

  改变的原因不仅劳动者不满意,比如现在出现了劳动争议问题、劳资冲突问题、突发性事件,都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当中在经济发展当中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或者自己本来标准就不高的权利还受到侵害直接有关系,而且这个问题恐怕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竞争力问题,所以适度提高成本的话,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点,提高成本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加重负担,但是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为成本不是压得越低越好,而是适度成本,恐怕对于企业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成本不能单算,必须和产出结合起来算。低成本、低产出,如果适当提高成本,尤其对于稳定劳动关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的产出会更高。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到目前来说必须改变,不光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常凯:改变不仅仅在国内劳动者不同意已经不接受这种状况了,恐怕国内也面临这个问题,在国际经济贸易问题与国际劳工挂钩的问题,我们加入WTO我们不是关起门来做生意,而是打开门来做生意。我们的低成本劳动力使得我们在国际经济贸易当中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附加值很低的,我们的商务部长几亿件衬衣换一架飞机,都是低档产品,这个竞争力不可能是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国家所做的事情。

  第二个我们还面临着反倾销,以低于产品成本的价格去竞争,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劳动力成本几乎可以低得忽略不及。反倾销这么多起案件几乎全都败诉,使得原来占领的市场又丢了,对企业影响很大。

  最近产品质量召回问题,说我们产品质量有问题,很多产品召回。国际上一些经销商打的招牌是“非中国制造”,对我们的威胁很大,将来国家怎么去竞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低劳动成本绝不可能有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不可能有竞争力。凡是有竞争力的国家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劳动力成本比较高的,这是一个趋向。所以劳动力成本提高这是改变不了的发展趋向,但是我们不是一下子提得很高,我们逐步提高,现在提高非常有限,如果按照《劳动合同法》实施的话。但是很多企业很恐慌,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必要的。因为适度的提高对于企业是有必要的,是必须提高劳动力的途径。

  华为在这一点上没有问题,这次拿出十亿元,这个成本还低吗?这是大企业的做法,华为平常工资水平就比较高,问题是现在我们讨论这十亿元值不值,它能够达到所想起的作用吗?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这个不是中国的创造,市场经济国家基本都是以无固定期限合同作为合同的基本形式。无固定期限合同对于企业是一种压力,不像过去一年一签,不要你终止就完了。一年一签对于企业似乎是一个好事,但是副作用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企业短期化,员工也短期化,员工不可能培养出对员工的忠诚度,明年不知道我还在不在这儿,不会说在这儿钻研业务提高竞争,你不想要我,我还找更好的去处。劳动者自己也不稳定,一年一签形不成劳资之间的互相信任,形成一种劳资合作的局面,这是最重要的。和谐劳动关系怎么建立?都短期化。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2 18:50:26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7楼
部分企业没有理解新法 因此被淘汰是正常现象

  华为这个企业不像一些私企小企业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无固定期限合同是不是就像铁饭碗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无固定期限合同就是劳动合同主体双方没有约定合同终止期限的合同,其它的地方和固定期限合同一样,没有任何特殊的待遇。如果遇到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可以解除的条件,或者可以裁员的状况下,仍然和固定期限合同一样需要解除就得解除,需要裁员就得裁员,不是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就是终身了,企业就得养着了,不是这样的。固定期限合同终止有一个补偿,无固定期限合同终止之后没有补偿,对于企业来说是降低成本,立法希望引导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为这种合同从长期看对于员工对企业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有利的,这是一个立法的指导思想。

常凯教授:无固定期限合同不增加企业负担。更多视频请点击此处 

  企业不理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相当程度上是没有理解新《劳动合同法》是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立法目的。特别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国外都很正常的,我们现在短期合同惯了,一年一签。我知道有些有见识的企业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和现在普遍企业担心的不一样,比如成本问题大家担心提高成本将来企业有没有竞争力,媒体上广为传播的大家恐怕都了解的麦当劳,麦当劳从九月份全国涨工资,不是一般一点一滴的提而是大幅度提高,从根据岗位不同12%—56%平均是30%,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为了增加成本而增加成本?绝不是。肯定有一种战略思考,它觉得我这30%提上去肯定赚回来比这个还多。有媒体问我对麦当劳提薪有什么评价?有两点,应该提,因为它十几年没涨钱了,所以它应该提高了。第二点,对企业竞争发展有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提薪以后最起码在同行业竞争当中站到一个非常主动的位置。它提薪以后谁最着急?竞争对手。谁是它的竞争对手。肯德基,肯德基要琢磨一下,麦当劳这么处理了,我下一步怎么处理,相互促进,很有意思。

  另外一个案例,大家对《劳动合同法》无固定期限合同压力都很大,想法规避它。我在上海讲课的时候和上海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张亚平副总裁聊天,你们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怎么做?我们今年四月份全员转为无固定期限劳动,那时候《劳动合同法》还在争论还没有颁布,他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当时很惊讶,为什么这么做?企业传统实际都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一个基本的合同形式,而到了中国都是一年一签我们也是入乡随俗。但是多年的实践我们觉得无固定期限合同对于企业长期竞争力是有好处的,而且我们知道《劳动合同法》要把要求和鼓励无固定期限作为一个方向,所以我们必须事先占领制高点,自己就开始先做起。它有这种经历,所以它就能理解。我们做的时候也有一些高层领导不太理解这个事情,但是极力说服他,他是负责管理人力资源方面的老总。《劳动合同法》还没颁布,他们就开始先做起来。这个和规避法律的企业可以深入思考一下。

  陈中:这样的话,员工其实已经有很稳定的心态为这个企业建立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同时外界有一个担心,像华为这样的要和海外的巨头抗争,第一要引进自己的人才,第二需要创新,需要自身的血液进行循环。在创新这块也是一个问题,大家担心老员工太多会不会影响认识问题、创新问题。

  常凯:老员工多了就影响创新我觉得绝不存在这种逻辑性的关系,很多企业把老员工作为自己的财富,这里面关键是你怎么调动他的积极性,怎么加强管理,怎么有一种更加有效的激励办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把老员工刷下去换上新员工,有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吗?不应该有。在这方面很多老员工,比如在日本,我在日本教过书对日本的情况了解一些。日本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终身雇佣,终身雇佣现在已经开始改变了,但是理念没有放弃,一个企业一定要留住员工,我要在一个企业里面干一辈子,年工序列工资的待遇甚至比职务上的差异更大一些。你的年头越多,你的待遇越高,你越喜欢这个企业,我越要干好。而不是干几年就让你走,一拨一拨换。在西方企业特别是日本企业经常提到员工要忠于企业,现在企业能对员工提出这个要求吗?你一年一签明年还不知道会不会在这儿,怎么忠于企业,忠于企业会对企业有一个预期,我终身为这个企业服务。所以我们企业的管理理念还是需要调整的。

  陈中:我们刚才谈到大企业,小企业适应新的《劳动合同法》成本会不会高?

  常凯:小企业的成本肯定会提高,提高到多少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这次《劳动合同法》的制订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劳动标准,只是要求特别是在程序上劳动法律所规定的劳工最低标准应该达到,现实情况是一些小企业非公企业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提高标准仅仅是一种法律标准法律责任,这个根本没有什么可谈的。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在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之后难以经营,如果执法的话难以经营,我们不能这样理解,难以经营就让它非法经营。如果按照法律执行不了,一批企业被淘汰是正常现象,企业不可能都活着,我们把健康的、规范的企业让它留下来,一些不规范的违法企业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市场要规范,要有规则。

  陈中:新法第14条对三种情形规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82条也规定了劳动者和企业之间如果没有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合同要支付两倍的工资,这块请您解读一下。

  常凯:关于两倍工资的支付,有企业的朋友问我,我不跟他签订为什么要支付两倍工资?为什么干一年的活儿给他两年的工资,但是问题是你把劳动合同签了就完了。你越执法你的成本越低,你违法成本越高。干吗让人干了一年活儿不跟人家签《劳动合同》,这个规定就是促使你执法,警示企业。该签合同就得签合同,这里面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大家关心的这次《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当中是不是像过去违法就违法了,不执法的话也没有什么惩处,守法的成本更高。这条非常有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促使法律的执行,而且这条特别把促进执法的动力放在劳动者身上。我是劳动者的话,爱签不签,一年以后找你得跟我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还得给我两倍工资。

  有人说,常老师,实施新《劳动合同法》之后,员工非得拿这个给我找麻烦,这个理解是对的。这也是一个利益激励,他不给你你找他去要双倍工资。企业的压力在这儿,你必须得执行,为了降低成本实际执法是最好的办法,越规避成本越高。

  陈中:媒体报道沃尔玛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华为事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掀起新的劳资讨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引起这么多讨论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吧?

  常凯:意料之中,特别是华为这个事情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企业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情况下企业采取怎么适应《劳动合同法》的执行,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劳动合同法是保护劳动者的 而不是双方同时保护

  陈中:新法出台草案期间也经过几次修改,中间劳资双方进行了很多博弈,这个利益是怎么平衡的?

  常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当中一直在争论这些问题,大家也特别关注争论,包括从企业界和工会的不同意见,学术界的争论也很激烈,学术界有所谓的南北之争。对于这个问题各方面恐怕都会有自己的道理,如果在立法过程当中对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是各方的权利,但是作为立法者是不是接受这是另外一回事,立法过程是平衡各方不同意见的过程,某种意义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各种方面的影响恐怕对于最后的立法多少都会有作用的。

  那么这种争论归根到底在劳动关系法律调整过程当中我们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劳动者保护还是企业保护,保护单方的还是保护双方的,或者劳动标准是高还是低,或者还有第三个问题,政府介入是多了还是少了,集中这三个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上应该说最终的《劳动合同法》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第一,劳动合同法是保护劳动者的,而不是双方同时保护,这一点非常明确。一开始说保护劳动合同主体双方的利益,这个显然不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理念,劳动关系是一个双方刑事上平等实际上并不平等的关系,劳动者是弱势,法律的作用是扶持弱势达到双方权利的平衡。强资本、弱劳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社会的问题,所以从更宏观的角度这个立法的意义很明确。但是也不是法律单纯保护劳动者,而是在保护劳动者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这是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保护劳动者而保护劳动者,而且并不是抑制企业发展。简单来讲,一个国家的立法会抑制国家的企业都不发展,那将来国家怎么去竞争?争论就在于企业怎么样发展,是短期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还是长期的持续的提高内在竞争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一些启发,比如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他们的劳动法不是为保护劳动者而保护劳动者,而是使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更加稳定发展,不至于产生激烈的社会矛盾产生社会革命。我们实际上也是这样,我们保护劳动者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更长期的更持久发展的基本要求。

常凯教授:老员工在岗不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更多视频请点击此处  

  第二,提高劳动者成本,劳动标准过去是低的或者在现实当中我们劳动者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并没有获得经济发展应有的成果分享。通过法律规定应该得到一定的成果,并且法律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劳动标准,仅仅在程序上更严格一些。法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说到这个问题,会提高成本,但是不会一下子提高很多,让企业承担很多。以前有很多企业说再这么做的话我们会赤字,有多少企业因为劳工赤字?还有我们刚才提及的一些企业不但没有降低成本而是主动提高成本,麦当劳是典型的案例。在这方面我们觉得不应该像有些企业根本不接受这个法律,有些企业很主动看到对企业发展是有益处的是促进的。

  第三,对企业监管法律规制有人说太多太严格了,让市场去做,国家少干预。这个事情是站不住脚的,劳动力市场不像别的市场,靠自发不行,要有公权力介入,公权力介入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法制,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在改革过程当中薄弱的一环。比如我们在产权方面越来越规范了,恰恰我们在劳动力问题上出现缺陷很多东西,没有到位不完善,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政府监管非常重要,政府监管靠什么?靠法律规定。这次相关的规定就比较严格了,企业要承担责任,企业这次《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其中14条涉及到企业,这个也是很明确的一点。很多企业觉得接受不了,什么原因?过去我们的劳动法制太宽松了,几乎是没有任何约束,在现实当中企业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老板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可以为所欲为。这种事情在市场经济国家是没有的,我到国外访问,德国、英国、欧洲包括北美加拿大,他们和中国的企业相比较,很羡慕中国的投资环境,为什么到这儿来?看到我们的劳动法制比国外整个标准低多了,对于我们现在国内老板的经营环境很羡慕。尤其德国对于企业的限制根本无法跟我们比较,但是那种情况企业完全不发展了吗?恰恰这种情况下企业更有发展,德国产品、德国制造是世界上最高质量的东西,恐怕和劳动法制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越放松企业愿意怎么办企业就越有竞争力,国家层面有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考虑。

  陈中:新法中关于相关的劳动政府部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的作为,如果不作为的话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方面是怎么规定的?

  常凯:这次《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做出一个更具体的规定,在第95条劳动行政部门和其它有关主张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违法刑事职权,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还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因为是《劳动合同法》。这一点相关部门会予以细化,特别是以后劳动监察、劳动行政、劳动争议仲裁等等正在制订之中。

  这次《劳动合同法》不仅对于企业的争论问题,最后通过《劳动合同法》是平衡了劳资双方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考虑到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用工自主权的问题。比如裁员和劳动合同解除,第39条、40条、41条涉及的都是个别《劳动合同法》的解释,并不是员工到那儿就走不了,第39条规定,员工不符合录用标准,存在违法违纪或者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都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不胜任工作也可以考虑解除,当然要求再给一次机会,给一次机会不行的话也可以解除。如果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企业搬迁了,没有这个岗位,劳动合同变更不行也可以解除,并不是人到这儿了就一辈子不了。第40条对于裁员,如果企业破产、经营不善或者因为技术革新人员多余用不了了,进行变更劳动合同也解决不了仍然可以裁员。企业解雇、企业裁员市场经济下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并不是企业不许做。包括华为也有裁员的权利,现在我们要求你要依法裁员,不能绕开法律,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2 18:52:56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8楼
 新法实施 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转型

  陈中:关于人力资源这方面,您也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代表,也是公司的员工。现实中,一个公司的意志可能就是老板的意志,对员工的关心少,您觉得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应该怎么调整自己的角色,制订适合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呢?

  常凯: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因为这次《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于企业应该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确实有压力,解决这个压力怎么办?规避法律成本更高,一个正确的选择就是改变自己。企业怎么应对?应对的不是法律而是应对的是自己,如果用最简单的话说,企业必须转型,这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那种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了,目前企业经营**律环境变了,我们必须适应法律,我们改变不了法律,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而且我们也需要改变自己,因为我们过去在整个经营的理念上、管理理念上存在着不足,或者说过去的管理理念到现在已经不适应了。怎么转型?企业必须要以过去低劳动成本为基本竞争的手段转变为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基本竞争手段的发展模式。低劳动成本短期内一定时期内是可以用的,但是长期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恐怕是不合适的,不光对一个企业来说,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这是对于企业转型的要求。我一直在主张,《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企业将有发展的新趋向,整个市场恐怕也面临着洗牌,谁能适应这一点谁就能有发展能有竞争力,这个严峻的挑战企业应该注意把握。

常凯教授: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转型。更多视频请点击此处 

  在挑战当中压力最大或者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HR,首先用工制度、招聘、考核、薪酬、培训,这是以前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四大模块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完全不适应了,在相当程度上不适应了。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转型,过去我们那个是不行的。刚才提及的我们过去人力资源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企业老板负责,老板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许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甚至已经简化了,简化到就是降低成本,人越少越好,干活儿越多越好。作为一个小老板是可以的,作为一个真正的发展型的企业一个大型的国际品牌的企业不可能,在这一点上华为基本法里面有很多好的东西,应该说对于人的关注以人为本等等应该说都是现代企业和《劳动合同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一点应该提倡。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过去的缺陷是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把劳动关系的调整、员工关系的调整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任务去做,把员工作为管理的对象,没有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去做,这个是不对的。

  现在企业缺乏劳动关系战略思考,没有劳动关系战略,哪个企业有劳动关系战略?我们就单个技术性的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是连接企业和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要使双方结合到一起才好,形成一个合力。但是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人力资源管理HR越来越发达,但是劳资冲突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悖论,证明有我们有许多该做的没做到。这一点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很迫切的转型,我一直主张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劳动法律作为依据去开展自己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法制化。而法制化在目前最直接的比如涉及到招聘问题必须按照法律去跟人家签劳动合同,而且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一个月内必须签完,不签完必须付两倍工资。解雇的时候必须有条件,向劳动者说明情况,而且遇到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情况的时候要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要有一个严密的企业管理制度,我们现在为什么会有压力?就是我们管理制度不严格,包括招聘包括考核包括薪酬随意性很大,所以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有人担心无固定期限合同以后员工是不是没有积极性了?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你的管理不到位,调动不起员工的积极性。国际大品牌的公司为什么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人家有积极性,改变自己加强企业的管理,改变现在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甚至管理内容、管理绩效考核的标准,这一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既是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提升我们整个管理水平。

  陈中:我们从华为到企业员工人力资源调整,常老师对新法做了解读,希望企业多研究新法,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改革,鉴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常老师。

  常凯:谢谢!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2 18:53:49IP:保密
龙啸天
等级:商祺学员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048
金钱:1324
声望:2167
经验:624
发帖数:688
注册时间:2007年4月9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9楼

黎化民: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发展趋势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3日 14:46 新浪财经

  2008年4月12-13日,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07-2008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颁奖典礼暨峰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竞赛产生卓越 标杆拉动提升”。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IBM业务咨询服务部人力资源咨询大中华区总经理黎化发表主题演讲。

  黎化民:

  大家早上好!

  感谢主办单位给IBM这个机会,在这个论坛上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2008中国人力资源总监调查报告的一些主要内容。刚才王院长的发言我想主要讲的是观点,做的是立言的事情。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做事的几个境界,立语、立功、立德。IBM作为一个HR的实践者,我们更多的是从事立功的事就是做具体事情。立言者是指引做正确的事情,立功主要是把事情做正确,如果把事情做正确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所以我借今天这个场合、借今天这个舞台跟大家分享一些信息。

  IBM是每两年要在全球做一次人力资源总监的调查,在最新的调查是2008全球人力资源总监的调查。调查的范围样本量达到全球40个国家,将近450家企业。其中样本量的12%是中国的企业,全球调研报告去年首站发布是在上海,在去年的10月19号。这个发布受到了一些关注和好评,我们进一步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面把中国参加的企业又做了单独分国别的调查。这个国别的调查报告是第一次,我们感谢会议者给我们提供这个机会和舞台。

  调查的主要结论,我们发现中国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人力资本管理转型推动企业的发展战略。三个关健词:一个是转型、一个是引擎,第三个是目标。转型的目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人力资源的转型主要目标是提升整个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领导力建设和企业文化是转型的主要的两个引擎。人力资本管理的效率是促使转型的主要保障,也是转型的目标之一。

  下面我们分别来谈一下,人力资源转型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员工队伍的高适应性和灵活性。调查发现,中国的企业和全球的企业相比,在对未来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方面较之国外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其中有一个问题,你如何评价对组织的人力资本适应未来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十分适应变化和基本能适应变化,中国企业仅仅是1/5强一点22%。而同比国外的企业达到2/3是67%,相差很大达到四十五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很多在回答说稍微适应变化,我想这个主要是我们现在企业从几个角度来看。

  第一,现在我们大部分企业不是很成熟,我们跟企业家交流的时候,中国企业真正现代化、市场化意义上的企业不过是从1992年开始。随着别人已经经营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企业,而我们还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在企业自身的建设成熟上,我们觉得还有相当的差距。当然,这跟我们的经营环境等等也有关,市场的发育程度也有关系。

  第二,现在我们想转而不知道怎么转。通过调查在国外全球性的承重市场,比较容易或者说比较顺利的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企业里面,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其中排在前三位的:

  1、它们能够有效的预测未来技能。

  2、有良好的机制和能力能够识别人才,一个是知道他们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是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到这样的人。

  3、高校的协作。

  在前两个一个是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是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发现甚至培养那些人。我们和国外企业的差别也是比较明显的达到百分之二十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我们更多的企业知道今年做什么,但是很少想到三五年以后要做什么,以及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我从现在开始应该培养我的人和员工,我们去找到这些有能力的人的能力也比较弱。

  第三,刚才我们已经讲了是协同和协调。在协调这块,在协同作战这块,我们和全球企业的差距比较而言,不是很高只有13%。协同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至于到中国企业我们看看在协同上有哪些问题或者是哪些阻碍呢?使我们协同不畅,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这么一些因素。

  1、绩效考核的方式还不尽合理。

  2、组织重视的程度不够。

  3、现有的组织结构阻碍了这些合作。

  比如说第一个绩效考核,它这里面写的是不鼓励员工协作或者是没有有效的去激励员工的协作。在中国的企业里面高达64%回答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绩效考核现在是人力资源面对的主要挑战,其中在协同上很少有企业真正能把企业协同、工效作为主要的指标,能够反映到关键的领导人和关键的岗位上。不重视协作,我做了以后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好处。所以很多时候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上到下对这个事不重视。

  再一个是组织结构,很多组织结构存在着业务上的交叉,这一块在每个企业里面或者说很多的企业里面大量的存在着这种灰色地带,这个事情到底是A干还是B干,或者是A部门做还是B部门做,说不清楚,要么是一种不健康的竞争,要么是大家都避之为恐不及。所以这几个因素是现在妨碍我们进一步协同工效的障碍。当然其他的障碍还包括我们现有的技术工具或者是信息管理不能够有效的支持协作,有的时候我有这个意愿,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去帮助我们其他部门的员工,去帮助其他部门达到工作的目标。

  还有一个是内部很忙,员工没有时间去帮助其他的人。以及还有一些知识产权限制有效的协作,知识产权这块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还不是太严重,我想这里面反映了两个问题,我们企业内部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本身还需要再上一个台阶,很多人并不觉得知识产权对于他们的工作以及对于他们企业的重要性。

  综合来看,第一个发现中国企业如何寻求增进企业人才团队的适应性,可以着眼以下四个方面,这是相对于国际性的成熟企业来讲。

  第一,有效的制定人力资本战略来支持企业竞争战略。

  第二,有效的预测未来所需的技能,通过建立能够预测满足未来需要的这种技能的管理流程来提升这种能力。

  第三,寻求专家、寻求有效的识别以及能够把这些专家、专长人才,一个是识别,一个是发现,还有一个是能够引进企业的能力。

  第四,通过团队协作,通过绩效测评和一些技术手段的支持,在工作中培养协作性。

  昨天在会议期间主办者安排我和媒体的一些朋友见面,大家在谈到人才协调或者是人才安置、配置上,大家谈到中国企业面临一些困惑。我跟他们分享了一些IBM的做法,IBM在这个事情上强调三个“B”。中文是借、买、荐。第一个B是借,是从其他地方特别是一个大企业、跨国性的企业、全球性的中国,中国特定市场所缺的人我可以从其他成熟市场调剂。买是从市场上招聘,荐是从自己内部培养。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在培养上我们有这个意识,但是手段还比较欠发达还不成熟。如何有效培养人才需要多长时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方面是现在企业普遍存在的困惑。

  从买的角度,中国企业从意识上不缺乏从世界上、乃至全球市场上招聘先进管理人才或者是企业所需人才的意识。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我们的一些制度层面的限制使这种做法还不能有效的开展。比如说我们有一些现在到国外吸收海归,走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这里面突破国内政策的限制薪酬,我现在能够支付的最高程度拿到外面,如果是一个合格人才你付的薪酬年薪可能还不如我一个季度拿的高。但是你说我给它高薪企业又会有其他的顾虑,个别人的引进会对我们现有的管理队伍或者是人才队伍产生冲击。咱们俩原来背景都差不多,甚至是同年毕业的,你后来留洋,我在这边加入企业辛辛苦苦敬业奉献的干。你在那边多做了一段时间回过头来薪水比我高几倍甚至更多,这种情况下对于内部大多数的员工来讲,可能在动力上也是一种很难管理的挑战。

  “借”是调配、调剂资源,我们在座有很多企业现在已经是走出了地域,开始变成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有效的调剂先不说全球,在国内来讲。过去我们一些政策、制度,比如说户口、配偶的工作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限制了我们把一些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配置。很多企业现在已经开始了,但是后面有一些问题现在是限制我们的。早些年美国有调查,说美国人平均工作一生可能要换几次,美国人自己也说越是做到高级的岗位可能工作地点的变更性越频繁。今天在东韩,明天再西韩,后天去了佛罗里达。但是我们现在恐怕做起来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个研究的主要发现是领导力和文化,这是企业变革的双引擎。在领导力建设和支撑领导力发展的变化上,我们现在在人力资本转型中所最需要关注的两大主题。刚才问到你认为贵组织当前人才团队建设最主要挑战排在最高的达到89%,一个是建设支持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企业文化,再有一个是培养领导才能达到73%。学习型组织概念前几年已经提出来了,现在很多企业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培训还没有搞清楚,企业到底怎么去做,企业花了大量的精力自上而下推动一些培训。结果对于组织者来讲、接受者来讲,把它更多的作为一种福利、休假、奖励,现在还缺乏一种环境和机制,甚至缺乏一种意识,真正建立自下而上学习的气氛和氛围。
 在谈到组织面临的与员工相关主要问题的,如何克服人才的短板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很多企业面临无法快速提升技能以及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无法建立敬业并且适当激励机制的员工队伍。所以人才团队建设或者是文化建设,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来中国企业较之国际化企业,应该着力在今后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战略性的思考。

  第二,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发展、准确定位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领导力。树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获得发展。塑造更加良性的企业文化,变革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主动学习,从而提升人才团队的领导力。避免因为竞争对手能够提供和运用新的技能的职业机会,来使本企业的领导人才流失。所以企业要帮助自己的员工和领导人才不断的提高技能,提升他们的流动门槛。

  第三,人力资本管理的效能,中国企业认为人力资本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有促进作用的,比全球的平均数字还要过,全球的平均数字是38%,稍微有一点帮助的是全球是44%,中国是43%。尽管在人力资源战略上,超过1/4的企业达到27%的企业承认人力资本战略还没有正式成文。但是当做这个发现的时候,我们研究团队和我们国际上的同事一起,对这个发现感到很有趣。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欣慰,中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上做的要比国际上好。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进一步深入的看,这个数据的来源到底是什么。结果发现,相当多的企业当他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者深度访谈的时候,他承认我们有这个战略,但是这个战略更多的是流于表面化。我有一些口号、愿景和目标真正落地的有一些成形、成体系的战略说明的时候相对来讲有欠缺。后来我们感觉这个问题对于全球性的企业可能是适当的,但是下一次我们在研究中国企业的时候问卷的设计可能还要做一些调整,能够把真实的问题反映出来。

  在识别某个组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执行如何的时候。但是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能后面不容易看清楚,根据业务的变化调整人力资本,将员工的兴趣、志向编入计划流程,确定劳动力长期供需需求的预测能力,确定技术相应技能和能力的可用员工数目,以及不断的预报按日、按周预报劳动力需求的能力。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相对来讲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水平,在回答吸引保留人才方面,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回答有百分之六十多我和我的竞争对手相比差不多或者比竞争对手略差。敢于说我比竞争对手做的好的起来加起来也就是27%。人才流动率仍然相对偏高,比往年稍高加起来接近50%,与往年基本持平达到35%。低于往年比往年稍低的加起来不过百分之十几,现在人才流动越来越多的成为企业人力资源主要的挑战和困惑。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低于全球的水平。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他们发现特定人才能力和识别关键技能以及相关人士手段有关系,73%的企业在找人的时候大量用简历库,我从各个渠道拿到简历。员工自己的信息占到24%,技能数据跟踪库占到24%,相对于国际企业来讲有明显的差距。别人话一般是40%这样的水平,回答其他的企业占了很多,达到16%。这里面包括亲戚朋友的介绍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通过私人的途径找到,我们自己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企业里面缺人的时候,我们HR通常怎么做,我们业务部门通常怎么做。习惯的是在我的脑海里面、在我的信息网里面、在我的朋友里面有没有这样的人,打给朋友的电话、打给合作伙伴的电话,比打给猎头公司的电话要高的多,这是我们的现实。

  从人才的发展角度来看,多数企业认为在中国在职培训、传帮带的指导和轮岗是促进人才发展队伍最有效的手段。而相对于其他国际性的企业来讲,更加重视可能是综合性的学习。甚至通过计算机或者是网络的培训以及传统的培训手段,我们在这里培养人才大家承认轮岗也好、传帮带也好或者是在职的培训是主要手段,而相对于国际企业现在更加强调是综合性的学习。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来讲我们和国外差距不大。但是在借助人力资本数据和信息做出人力资本决策的有效程度上,我们和国际上的企业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差距。中国企业一般有效的才19%,而国际上的企业达到45%。比较有效我们占的比例比较高,过去几年开始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开始重视运用信息化作为手段来帮助企业提升管理。

  具体到阻碍信息化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上,做出决策的最大障碍因素有哪些?这里面列了一些因素,前两个因素系统集成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别不是很大,企业财务用的是SAP,人力资源可能是国外的软件也可能是国内的软件。人力系统资本集成较差,招聘我买的是某一家,培训我买的是另外一家。绩效管理或者是薪酬管理买的是第三家的,这些系统之间互相打架,不融合,这是阻碍的主要因素,在国外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下面几个我们和国际性的公司比差距更加明显,一个是HR的人员缺少分析数据而做出决策的经验。用计算机不过是过去几年的事情,用软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新的技能,中国的HR人员在这方面认为挑战的达到41%,而在国外全国的平均水平是24%。再有一个是没有严格的定义绩效的管理机制,中国也是达到41%,相对于全球来讲是28%。缺乏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中国达到35%,全球的平均数字是12%。比如说在信息化的建设上,我们企业的主要决策者和主要的领导班子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足。跟全球的同行来比,意识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吸引人才和保留人才的因素差异分析,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企业排在最高的是两个,一个是明确的职业发展机会,我到企业来我明天能看到什么。再有一个是现在越来越多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整个中国社会我们过去30年的发展,我们亚洲四小龙在60、70年代的快速成长,你到这些国家问这种敬业的精神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办法比的。在中国我们现在这代人,这种拼命或者说这种奉献的态度和精神,特别是30岁以上的几个年龄段里面看到的很明显。但是现在我们十年发展的速度,可能要解决别人几十年发展的速度。我们很多同事和从业者,已经开始关注所谓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频繁的出差也好、频繁的加班也好使他们没有办法照顾家人,没有办法和家人在一起。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和吸引人的时候慢慢的上升为一个主要的因素,社会的意识也在提高。

  在保留人才方面,中国企业排在最高的两位,一个是明确了职业发展机会,跟刚才吸引人才的是一样的。我在企业里面明天可以看到什么,再一个是薪酬福利。相对于国外的企业来讲,排在第一位保留人才上是新的具有挑战的职责,相对来讲薪酬排在第三位达到39%。IBM公司,我们到里面可以发现很多在公司里面工作20年、30年以上的人。在美国的公司里面,这里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业务广泛。再一个是他的一些管理机制鼓励员工有效的流动。我曾经跟高管谈,他在IBM工作了31年,他说IBM吸引我工作31年的主要原因,是我不用换雇主我可以在这里面不同的换工作。从营销到销售,再到人力资源甚至到财务,再到IT,他是我们亚太区的整个CTO,在那个位置上做了一年。因为是这种机制存在使很多优秀人才愿意在这企业里面长期奉献,长期跟企业共同成长。

  而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相对来讲我干了一段销售以后,我觉得我可能更加适合管理,或者我干了一段管理以后我适合销售,公司不支持我流动,以至于我要离开公司去实现我职业兴趣的目标。所以综合来讲,对比国际上的先进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升人才管理的能力,以及善于利用数据和信息进行人力资本决策,是中国下一步应该着力关注的几个问题。

  最后,我们通过调研有这么一个总结,真正通过人力资本转型促进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以高适应性作为转型的根本目标。以领导力的提升和变更作为着力点。关于这个报告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通过主办单位进一步跟我们索取。谢谢大家!

个人信条:自尊、自信、自强
联系人:尹老师
办公电话:0755-83040261
2008-04-14 23:22:23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0楼

时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3日 23:02 新浪财经

  2008年4月12-13日,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07-2008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颁奖典礼暨峰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竞赛产生卓越 标杆拉动提升”。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以下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中科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发表主题演讲。

  时勘:刚才我仔细听了前面绩效管理的专家和各位老师,已经在在指标的量化上,我理解他更多的考虑是对内部客户,我怎么根据他的情况分成等级。也的是上面统领的,有的是协同的,有的是协作的。

  其实我今天是想谈谈眼前整个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谈,就是说我们怎么样看中国做人力资源的管理研究。我刚刚从美国回来,今天前面业协教授也对崇洋媚外做了批评。我可以明确地讲,我是一个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所以我并不是对全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我感觉到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得有些东西,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注意的。这次我们大会的主题是这样的,其实国外全世界300多位最高级别的发言,他承认不同的国家有区别。国外很标准的公司,刚才其实有很多人在发言的时候,像智联招聘等等一些老师讲了。其实我觉得有些东西他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他其实应该有国界化的要求。我们做完全是自己摸索,这是一种思路。

  我觉得有几个焦点问题我讲讲,其实我今天要讲的是首先我们来解决一个系统的问题,有两种思想:

  第一,战略。

  第二,文化。

  我总觉得国内对大家所讲的数字模型概念,目前这种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我们可以在国际上检索发表的文章,包括国核心期刊讲的。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一个基础,我们首先讲一个概念。第二个是你无论是做招聘绩效管理、薪酬设计。你的胜任模型怎么建构它,一定要标准可操作,其实现在这块工作里面经验型的东西比较成熟。案例的东西比较危险,它没有办法形成标准。

  我特别建议大家要互相听,比如说我借鉴你的东西,我们叫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我们既然是这么强调的。选聘的时候它有什么难点,再一个是绩效管理不仅仅是考核指标,我们讲的KPI、BSA也好,其实行为评价是最高的。如果说在现在的考核过程当中,绩效考核过分的仔细化。你考核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接受不接受你这个东西。评价结果我们自己认为清楚以后员工他接受吗?其实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关键的,所以我只是很快的过一下。

  其实在第一个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们最近有一个很鼓舞人心的事情。我们一个提案被接受了,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这么大的变化。其实当初我们的提案是国家人力资源部,我觉得这个问题冲破了过去我们把劳动部、人事部分成两个部。其实最近还有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我在国外看到中国发展速度快了以后,国外有一批人嫉妒我们,欧洲议会和美国议会都发表了东西。我在那里跟美国时报记者进行了辩论,大家都平静一点。所以你们昨天看胡锦涛同志在博鳌跟萧万长同志的见面,其实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成功呢?我特别谈到,虽然我们可以讲孟子、老子、孔子,我们当然可以讲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怎么样的因素影响了我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你有没有实际的数据,你有没有研究的东西来验证你的结果呢?我觉得我们在做。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目前阶段大家不要排斥基于战略,他是当前组织层面胜任模型的前提。所以我们说斯沃特的分析必须要有工具,现在有几个主要的大企业我们做它的要求的时候,首先就建构它。比如说国资委,它对于四大电信行业考核的依据是什么呢?中国移动在中国增长这么快,它对31个省数字模型是怎么做的呢?我想这些工作一定要大家发动起来,我们究竟是评给谁用的呢?我可能今天有一点点激动,我觉得我们需要扎实的工作。

  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现代做法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除了国际标准以外,现在在面试过程中其实像中央电视台有好几个节目,《绝对挑战》、《赢在中国》其实我对有些命题是存在疑问的,就是应变能力。万一这个干部接受过这样的培训和没有接受过这样培训的人,在面对脑筋急转弯的时候,你凭这种问题说他好,他不好,我觉得对于这种人是不公平的。其实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你要强调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要自己讲过去做的东西,我们有一套编码系统来解决你们谁讲的最好。

  你说每一项胜任特征,刚才我们讲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东西,它到到企业里面来,它的能力要求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专家讲他成功的东西总结出来。这个就是我们目前的编码系统,其实在最近国际上杂志发表的文章,其实我们并不逊色。你看现在我们专家做问题的时候,我觉得你要让你的员工知道他的职责是什么?其实有些东西绝不是这么简单的。比如说我跟人交流的时候,包括最近石油油价的问题不是这么简单,不是通过操作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目标说清楚。我们有证据可以说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可以发生变化。所以我建议人力资源大奖也要适度的资助一些科学的研究。
比如说你建构的胜任特征模型必须有差异,像现在的联想集团,包括长江商学院。我们发现国内有一批人在从事研究的时候跟另外一批人几乎是不交流的。所以我今天觉得在这点上面,做一个客户服务的行为。但是它可以把它做的很精确,这些等级的表现就是不同年薪的表现。做的好的人可以达到七级、六级,只有做到这种程度才能用于培训和考核。

  我非常赞成今天张德老师的观点,把这个做了总结。但是我们做了什么问题呢?你说中国人成功有中国的问题,但是你要有证据。中国人成功的变革性领导,有一个因素通过我们的发现叫做德行垂范,如果你自己犯规那我就不接受你。克林顿在美国当最后,他跟他的秘书可以处得很好。中国绝对不允许这像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绩效评价到最终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建构的是中国人中成功的人,他究竟有哪些最共同的东西在里面呢?人力资源大奖国务院做了很多很好的调查。

  我们的结果做了几万人发现,中国人特别是对有些行业,相对讲领导给点好处激励你跟我发展。其实这种收入相对比较低、级别比较低的人,交易性领导这种方法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有文化的问题,也有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了以后,我们再来考虑对它进行绩效管理,我们知道在设置过程中,我想我们可以更加的全面。

  下面我简单举个例子,我想也是对前面教授的补充。我非常愿意跟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比如说你完成了标准化的PPI,我怎么配合你呢?在360度评价,我的题目已经可以跟你配合起来,这块你不能不做,我可以把这个表做得很好。我担心的就是他接受了吗?他是不是真正这样做了呢?我现在在管理学院当院长,我来对我的教授们采取这种方式,他可能会由于他的文化和背景相比之下有一些抗议。绩效管理有的时候是反对的,为什么?你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那么在这样的问题下,我们估计应该是多种方式。我现在就把关于绩效管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你设备应该有一个结构,其实我觉得有两点是很关键的:

  第一,KPI的东西应该怎么样呢?跟奖金挂钩。因为这套东西无论在哪个单位,我认为基本上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第二,现在我们那些不好量化的职位,还有我们的管理干部。如果你完全用定量的方式,其实很难感觉到。这块我们认为现在中组部基本上认同,我们这些行为评价的对象主要是跟员工的培养晋升挂钩,我不主张这块跟奖金挂钩。有了这样的背景以后,其实KPI的东西更多跟操作有关,平衡记分卡其实体现了一部分跟行为也许。但是平衡记分卡在国内做的比较烦琐。

  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位老师他讲的很清楚,他并不是说所有面面俱到,你说你再宏观怎么操作。但是平衡记分卡的有一些观点,其实我们应该想到把两者的关系弄清楚。现在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曾经在一个大企业里面做咨询,你想这个行业一个省里总经理、副总经理可能有四五个,还有一个总经理助理,还有管销售的、战略的。我弄清楚不能让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其中有人滥竽充数。我们用一个办法把你自己的贡献跟自己的绩效管理考核清楚,作为高管人员聘任依据。

  现在问题在哪里呢?比如说浙江、广东的某IT行业,你只要撞上了这个省怎么都是绩效第一,这个功劳来自于谁呢?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到宁夏当老总当然没有办法了,我们还要想办法对每一个副总绩效做考核。我们要考核经营业绩,第二个是专业排队。全国很多省也有排队,有没有群众闹事,战略规划谁做的好,全国是可以比较的。也可以划分区域,这是高层管理特别关键的问题。

  但是现在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这个业绩考核结果存在一个问题,业绩受到了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绩效考核好的人位次坐的最高。所以现在怎么办呢?我们把胜任模型特征工作做下来以后,就建构了他的个人行为的评价。这里我特别要讲到,这个行为评价我相信很多老师都已经知道。它实际上一分是什么、两分是什么、三分是什么、四分是什么,它有清清楚楚的描述。现在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把这种副总的考核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如果你进入到前10%到15%你是优秀等级。

  第二,你排到我给你差的评价。

  第三,差的等级。

  如果你是中等合格我们不管你了,如果你是优秀,你在业绩考核这个地方升一个等级。如果你做的比较差已经到后10%,我给你降一个等级。后来发现这个做法现在还初步可以,但是它还有问题。所以我有一种考虑,我们国内可能要做一定的样本在一定的区域里面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最终这两块发展出来以后高层领导班子的考核可能要发生办法。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我主张要对评分人进行培训。大家可以说做很多工作,如果你假设这个前提这些人对你地等级打分的时候他是明白的。我们第一点告诉他这种评价不跟绩效挂钩,只跟职业生涯挂钩。我们选来的人,我是一个被评价人,我不希望参加他可以被排除掉。你对表现最优秀的人打分的时候,我要求你对他相对做的差一点的分降下来。另外一个是我跟你评价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三个人把它排出位置,说你的绝对值是多少。我们做个对比比较,发现这个做下来以后它的评分比较清楚了。我们要有特殊的要求,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最后打出来的表看着是比较清楚的,由于人对评价的东西他误会可能会产生问题。

  最后我们得到结果的时候大家看的比较清楚,我可以告诉你在同样一件事情上,不同角度的人会对你有什么看法。现在其实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进行反馈的时候公开区这块,我认为不必要打分了。因为清清楚楚了,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地方:

  第一,不了解这部分。像我们开车一样,现在我不知道车碰到后面了。

  第二,企业文化。其实追究人存在什么呢?大家老斗,他对组织不忠诚。我要做的事不告诉你,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是要通过沟通把我们公开区打开。这就把我们的工作跟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工作结合起来了,你不能排斥这个。如果现在我们完全用定量的方式,其实我怀疑这个。我作为一个考核者,你作为一个被考核者,咱们两个认为能约束他的行为就可以了。这种工作如果做的太细其实风险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些特殊、操作性很强的工人和关键岗位,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我是比较赞成的,但是它不能适应所有的岗位。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结合两者之间,完了根据这个开展相对的培训,把这个工作做的尽量的符合实践要求。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专家指正。谢谢大家!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5 21:02:13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1楼

彭剑锋点评中铝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毛远建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2日 16:56 新浪财经

  2007—2008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CEHRA赛拉)颁奖典礼暨峰会于2007年4月12-13日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新浪财经视频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彭剑锋点评中铝集团的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毛远建《并购整合中的中铝人力资源管理》演讲:

  彭剑锋:谢谢毛总!很荣幸作为点评嘉宾,首先祝贺中国铝业(21.84,1.14,5.51%,)获得第三届人力资源管理大奖,大家知道铝业作为金属产业来讲是完全有竞争性的行业,中国铝业作为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它这几年得成功不是靠垄断,也不是靠上面给政策,最重要的是靠自己清晰的战略以及一个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它的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其实中国铝业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国铝业这几年为什么能够获得高速的成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它能够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并购重组过程中最难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并购重组的人力资源与文化的整合,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尤其是中国企业在面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在跨国并购重组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并购重组之所以失败,最终也是败在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就是企业的并购重组不仅仅是靠财务的并购,靠硬实力的并购,更重要的还是靠软势力的并购。中国铝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我觉得实际上在这点上非常具有特色和突出。

  第一,我们通过他所讲的共融共生的核心文化,在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导入来获得并并购方的认可。我记得法国人在研究TCL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逊的案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不具有文化的合法性。也就是企业的战略核心价值观没有获得第三方的认可,这点来讲中国铝业尤其在海外并购重组过程中,能够运用文化软势力获得对方的认可,这样就使得并购重组具有文化的合法性。

  第二,我们所讲的并购重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机构体系制度,能不能够获得被并购方的认同,这是并购重组很重要的环节。我认为中国铝业有两点:

  1、人力资源能够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并购重组过程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提高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管理能力。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还处于一个事务性管理阶段,没有真正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对于中国铝业来讲,它的整个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围绕战略来进行的,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并购重组过程中获得一种先机。企业在并购重组的方案之前,这样就可以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能够支撑业务体系的提升。

  2、我很赞成中国铝业的理念,作为人力资源部要明确谁是你的客户,你为谁服务。你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能力,你就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就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管理问题。在这点上,中国铝业这几年,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很大的亮点是致力于人力资源的系统建设,致力于整个人力资源在机制和体系上的配套工程,而不是简单的搞三项制度改革。关注人力资源各个专业职能模块,以及人力资源模块跟系统模块的衔接。这样整个提高了人才整体的竞争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要专业化。中国铝业这几年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上一直致力于整个队伍的职业化提升,也就是通过你的专业能力赢得企业内部以及被并购方的尊重。

  就这两点我想这是中国铝业这几年之所以能够持续成功,之所以在一个纯粹竞争性的行业,能够确立中国铝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主导地位,能够使得这个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应该说文化的整合与人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它的软势力是分不开的,中国铝业的管理案例来讲,我想不仅丰富了我们教学的案例,也不仅丰富了我们在并购重组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的理论。同时我认为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与人力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最优的标杆,我的点评到此为止。

  谢谢大家!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5 21:07:11IP:保密
 快速回复
  • 支持UBB,HTML标签

  • 高级回复
  • 内容

    操作选项: 加精 解精 奖惩 设专题 设公告 解公告 固顶 总固顶 解固顶 结帖 解结帖 锁帖 解锁 移帖 删帖

    Copyright © 2006-2007 深圳商祺 协作网站: www.txpx.org

    首页 | 关于商祺 | 专家团队 | 企业内训 | 学员风采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咨询电话:0755-83749005  83749031  手机:13554885380  1392342284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21号深圳成人教育中心六楼601室
    QQ:645466321、MSN:Jennyzhan3344@hotmail.com
    专业的深圳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人力管理师培训机构